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大德法语 >  正文
选自华严经二Ο一Ο集
上传时间:2013-03-29 09:19:18   点击次数:
《大方广佛华严经》(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下方无上慧菩萨
【此中无有二  亦复无有一  大智善见者  如理巧安住】
◎  妄念多,则心浮气躁,自以为是;只见他过,不念己非;事事看不顺眼,时时责备他人。殊不知,见人过失,实为自己最大过失。
◎  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哪有功夫见人过失?应知,能见己过即是智慧、开悟;改正己过名真修行、真忏悔。
◎  凡夫浮妄躁动,处处成障。佛菩萨清净寂用,事事无碍。
◎  凡夫妄念不止,念念之中不知忘失自性本具清净,实为最大过失。
◎  清净为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悟名佛宝;清净、平等、觉即自性三宝。
◎  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清净、平等、觉即自性三学。
◎  迷惑,则自性智慧成烦恼,平等成傲慢,觉悟成迷惑。
◎  听经闻教,真解其义,自能转化气质。听经而习气毛病不除,病根实为心浮气躁,不解经义。应知,圣贤教诲,唯心平气和者体会得。
◎  心行善,合乎伦理、道德者,果报在人天。心行不善,贪、瞋、痴、慢、嫉妒烦恼不除者,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
◎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即是佛法。
◎  学佛先决条件是修心,应尽量放下心浮气躁,学习清净、平等、觉。此为学习圣教之根本。
◎  修正外在行为,应从《弟子规》下手,依《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出家众并加《沙弥律仪》)等科目为德学根本。
◎  真正勤修戒定慧,三学成就,贪、瞋、痴三毒自然消除。
◎  凡夫随缘而生妄想、分别、执着,故名造业。佛菩萨随缘,舍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则为妙用。
◎  心地清净,感触敏锐;心浮气躁,感应迟钝。
◎  「佛不度无缘众生」。诸佛平等慈悲,从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无缘者,是众生习气太重,心情烦躁,无法接受圣教。佛光虽遍照,心浮气躁犹如伞,遮住佛光,不得加持。
◎  若能真正排除心浮气躁,傲慢、嫉妒、贪欲等烦恼重障,自然时时刻刻感受佛光遍照。
◎  诸佛觉而不迷,故能圆融自在。
◎  后不再造,名真忏悔。
◎  真正修行,即是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恢复自性本具的清净平等觉。
◎  菩萨道可归纳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个总纲;展开即八万四千细行,无量的细行。具体行为是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  菩萨心行总归纳即是十善、六度。离此,则见性无由,往生无分
    佛法教学目的
◎佛法教学目的
    佛法所求的,在佛经里,有一个名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成「无」, 「耨多罗」翻成「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觉」 。「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法教学的目的。
     修学的阶位,可分为「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三个层次。获得「正觉」者,即是阿罗汉。获得「无上正觉」,即是菩萨。
    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正如世间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佛、菩萨、阿罗汉也是佛门中的学位名称。
    什么是佛?
 ◎佛--无上正等正觉
   佛,是印度话的翻译。中文的意思是觉者,对宇宙万有的真相觉悟达到圆满的通称。一切众生,只要彻底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恢复自性圆满的智慧德相,都可以称之为「佛」。所以「佛」是一个通称,也可以说,是在佛法修学达到圆满学分的学位名称。好比世间「博士」的学位。
    「佛」不是神仙,佛是人,就像中国人所讲的「圣人」。圣人的条件,是对宇宙之间一切人事物都能通达明了;换句话说,他是个明白人,样样明白,事事明白,不迷惑、不胡涂。如果对一切人事物不明白、不了解,就称为「凡人」。
    每一尊佛都有他的教学范围,教化时期。在某地区,某个时期的众生与这尊佛有缘,佛就示现应化到此地来教化众生。好比学校的校长,主持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而每个学校只有一位校长。正如每个世界只有一尊示现出家成道的佛出世,帮助此时此地的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一尊佛的教化范围,至少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些佛的教化范围广,可以涵盖好多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各人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誓愿不相同。[!--empirenews.page--]
    佛,是圆满智慧觉悟者。佛经上还有另外九种称呼: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等,意义都与「佛」是相同的。
    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名号,如释迦牟尼、观世音等名号,都是因应这个学区,这个时期的众生需求而定的。佛出现在此时此地,就以这个名号作为他的教学宗旨,觉悟众生。
    当佛与此时此地众生法缘尽时,代表他这期的教学工作圆满,于是示现涅盘,再到其它有缘的世界,示现成佛,继续教学工作。
   什么是法?
   ◎法--万事万物
   佛陀大智大觉的对象,是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数字,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一切事物「小」,如我们身上的一根汗毛端,或是微尘这么微细的物质;「大」,至虚空法界;这无量无边的万事万物,佛用一个代名词来总括,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法」正是我们智能觉悟的对象。
    什么是佛法?
    ◎ 佛 法
   「佛」是圆满的智慧觉悟,「法」代表宇宙万事万法。「佛法」两个字连起来,即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万事万物。
     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如此:能觉的智慧(佛)无穷无尽,所觉的对象(法)也没有边际。
     最重要的是,这无量无边的智觉,是我们每个众生的本能。                                        佛法与哲学最大不同处,在于「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是一不是二」。哲学中强调,唯心论或唯物论。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心与物是一不是二。精神、物质皆是众生一念心所变现的。真正透澈明白「能知、能觉」「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的理论事实,即是契入佛所证的「一真法界」。
    什么是佛教?
    ◎佛教
    佛教,全名「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教学的内容,从时间来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就空间而言,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不分国家、族群、宗教,包含无限维次的空间。
    民国十二年,佛学大家欧阳竟无先生曾于当时的第四中山大学(现称南京师范大学)发表一篇讲演,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当时在中国引起相当的震撼。
    为什么说「佛法非宗教」呢?在宗教里,上帝和人民是「主仆」、「父子」的关系;上帝创造万物,人民不可能成为上帝。而佛门所说的「宗教」,『宗』指禅宗,『教』指教下,是各种不同学习法门(方法门径)的总称。
     「佛法非哲学」。因哲学中必定有能所、有对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说。而佛法说明宇宙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则「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绝对没有丝毫分别对立。
     然而,佛教虽非宗教、非哲学,却是圆满融摄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等教育,且达到此五种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细分之,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所包涵的科系内容还要更加丰富。
     佛法修学关键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自性圆满具足一切智慧、福德、才艺、相好。自性又称为「法性」、「本性」或者「心性」,也就是《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但因一念不觉而生无明。
     无明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迷得更深,生起了分别。
     迷上加迷,从分别再产生执着。依执着的深浅不同,而分为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
     实际上,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是本性本善,不觉是妄想、分别、执着。无论妄想、分别、执着多么深重,一切众生的本性本善从未失去,不生不灭。
     既然妄想、分别、执着是自性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去除。自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肯定可以恢复!   凡夫于世出世法,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
     阿罗汉有妄想、有分别、无执着。
     菩萨有妄想、无分别、无执着。[!--empirenews.page--]
     诸佛如来一切皆无,明心见性。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德相,一时顿现。是故佛教众生,若能看破,烦恼迷惑本无。放下执着、分别、妄想,本来成佛,本来是佛。
     古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指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一念彻底觉悟,真正放下,凡夫一念之间就成佛。佛在那里?佛就是我们自己!成佛的关键,不在于外在一切境缘,而在于自己是否彻底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妄想、分别、执着。
    阿罗汉
    ◎阿罗汉--正觉(学士)
    「正觉」,正确的觉悟。
    对宇宙万法具备正确觉悟、真实智慧,自然能帮助自己、帮助众生解决问题,离苦得乐。
    世间许多聪明、有智慧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很聪明,觉悟能力比一般人高明。但这种觉悟,不属「正觉」。佛法「正觉」的标准是清净心,真正放下执着,无我;唯有无我,才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所以,从清净心产生的智慧觉悟,才是正觉。心不清净,贪瞋痴慢、人我是非很重,觉悟的能力再高,也仅属世智聪辨,对生老病死、世间种种复杂问题,无法彻底圆满解决。
    因此「正觉」这个标准,世间法里没有。真正断除见思烦恼,达到正觉,即超越六道,在佛门里得到第一个学位--阿罗汉。像世间大学毕业,拿到学士学位。
      菩萨--正等正觉
     ◎菩萨--正等正觉(硕士)
     阿罗汉断除执着,还存妄想、分别。再往上提升,菩萨把分别也放下了,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菩萨,称为「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还没成佛。这比阿罗汉的智慧高,觉悟深,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与诸佛如来非常接近,所以称之为「正等正觉」,好比世间硕士学位。
     正等正觉在《华严经》上讲,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都称为「正等正觉」。到破最后一品无明,智觉圆满了,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了,再加上「无上」两个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陀,像佛门里的博士班毕业。
     由此可知,佛陀、菩萨、阿罗汉这三个名词都是通用名词,不是专对某一人的称呼。
 
 
      寺院起源
      ◎寺院起源
      汉代中央政府高级官职有「三公、九卿」。三公办公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府」,九卿办公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寺」。所谓「公府卿寺」。「寺」是皇帝直属的永久办事机构。宰相下面的办事机构称则为「部」,有六部,以「礼部」为首,礼部就是现在的教育部。
      佛教最初到中国,是东汉明帝帕特使至西域迎请的。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接受礼请,带着佛经到中国以后,由外交部接待,下榻于「鸿胪寺」。鸿胪寺即是现代的外交部,鸿胪寺卿就是外交部长。汉朝的制度,外交直接归皇帝管,不在宰相权限内。
     两位法师到中国后,与朝野谈得非常融洽。中国人希望他们继续留下弘扬佛法,但因鸿胪寺仅是临时招待国宾的地方,不能永久居住。于是皇帝下令,就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增设一寺,命名「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佛寺,也就是推行佛陀教育的办事机构。
    佛寺称「寺」,表示与皇帝底下办事机构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是对佛陀教育的尊重。取名「白马」,表中国人心地淳厚。那时候的经书、佛像是白马从西域背过来的,为了不忘白马驮经的功劳,这座寺就取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佛陀教育的办事机构。直属皇帝管辖。换句话说,这是由皇帝亲自护法,向全国推广佛陀教育。我们在中国看到许多古代寺院的匾额,都写上「敕建」。说明这是皇帝下令所建的。而宰相所管辖的礼部,是掌管儒家等其它学说的教育机构。可以想象,由皇帝亲自推行的佛陀教育,必然是更快速而普及的深入民心。
 
 
     丛林制度
     ◎丛林制度
    佛陀当年在印度到处讲学,与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弟子并没有固定居处,每天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直到佛法传入中国,出家众才开始有固定的居处。这主要是随顺印度、中国两地民风习俗不同的原因。
    在古印度,宗教非常发达。社会上对托钵的修行者非常尊重,欢喜恭敬供养。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民俗认为托钵是要饭的乞丐,在社会上最受人轻贱。而佛教是接受中国帝王的迎请而来,是皇帝的贵宾,以后又成为帝王师,哪有上街讨饭之理!所以佛教中国化,出家众不再施行托钵制度,居住于皇帝敕建的寺院,生活改善许多,不再那么辛苦。[!--empirenews.page--]
    唐朝时,寺院发展成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是佛教教学的制度化。不像过去是私人、私塾互相传授的方式,规模很小。在马祖大师建立丛林制度,百丈大师草拟了丛林所有的规矩后,中国佛教走上制度化,完全变成大规模的学校,许多丛林成为专科大学,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
    丛林的教学、讲学、教材、教法,无一不是最高的艺术境界。无论是雕塑、建筑、音乐、美术等各方面,都圆满表达了真善美慧的内涵。非常可惜的是,到今天这许多非常美善的教学,都已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