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佛慈食疗 >  正文
素食理念与现代生活方式
上传时间:2019-07-08 10:08:50   点击次数:
  佛学讲什么?打个比方,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家庭,因为什么走到一起?很多人都说是因为爱。两个人从年轻走过了四十岁、六十岁、八十岁,走过了金婚,这是为了什么...
 
    佛学讲什么?打个比方,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家庭,因为什么走到一起?很多人都说是因为爱。两个人从年轻走过了四十岁、六十岁、八十岁,走过了金婚,这是为了什么?难道还是为了爱吗?离了婚难道就没有爱了吗?其实,更多的是包容!因为我能包容您那个臭脚丫子,您能包容我这个唠唠叨叨,因此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而且走到了暮年。这种心境非常开阔的,如果说我们每个人达到了这种状态,心自然而然就静了下来,好身体也会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健康在于积累,疾病也在于积累,如果每天都在着急、上火、猜疑、怨恨,这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变化是要命的。历史上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硬把周瑜给气死,怨周瑜自己,怨他肚量太小了。佛学的思想告诉我们,有了这种包容,我们生活更长久,寿缘更长久,身体更健康。
 
    佛学还讲轮回,诸多的因结一个果。因为贪污、受贿,最后判个有期徒刑;因为杀了人,罪行严重,判处个死刑,因为前面那么多的因,最后得到一个结局。我们的健康也有因果关系,今天吃饭,明天也要吃,后天还要吃,十年后也要吃饭;今天要睡觉,明天要睡觉,十年后也要睡觉;今天上厕所,明天上厕所,十年后同样要上厕所。得疾病就因为饭没吃明白,觉没睡好,排出有问题,诸多的因导致一种结局,生了病。如果能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了,遵循了自然的规律,就会保持健康,这就叫““顺四时者生,逆四时者亡”。
 
    佛学的“五戒”也是养生的妙法,“五戒”讲的是:
 
  第一、戒杀生,它讲究的是一种慈悲,讲究的是宽宏,讲的是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人生,既不要杀别人也不要自残,这样一来,就和周围的同事、邻居、同学、战友的关系融洽了;
 
  第二、戒偷盗,人家看不见你去拿,据为己有叫偷;明抢就叫盗。偷盗在一起,一个是拿、一个是明抢,需要的是胆量。凡是偷盗之人,他的心律比别人快,内分泌比别人旺盛的,肌体容易紊乱。所以我们讲,一时冲动起呆念,控制不住,这也需要胆量!如果有高血压,有心梗的人,还敢抢劫和偷盗吗?吓也吓死了!这就加速了疾病的进展,中医讲相由心生,长相由内心的变化而生,偷者,必然体形消瘦、尖嘴猴腮、目光飘忽不定,小偷多是这模样,不正常的内心变化对身体是极其不利的!
 
  第三、戒邪淫,邪是不正的,出家的和尚是剃度,居士的还可以娶妻生子。邪淫就是没事儿成天惦记别人的老婆之类,这样必然精气涣散,思想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没有精气神,走路没有根儿,皮肤没有脂肪,贴在骨头上,导致身体处在一种不良的变化状态,使得身心憔悴、日渐衰竭,从某一个方面的功能亢进逐渐到功能的减退,从最早的耳鸣、眼干逐渐的到睡不好觉,最后发展到四肢觉泠、手脚冰凉、功能减退,但检查时什么都正常。 
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就是修心,使人的心地善良、团结友善、乐观豁达。
 
  第四、戒妄,妄是不拘常道,胡说八道,胡作非为,不管在任何场合,最沉默的人是最引人注意的人。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老在腿上、死在嘴上,这话很经典。这是修身的,加上前三戒,这就是身心双修,如果能做到这几条,温良恭俭让,仁义至信,虽然做不到十全十美,但是也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第五、戒饮酒,酒是惹祸的根苗,少则益身、多则丧命。戒酒是对前四个的双保险,酒喝大了,起歹心、起杀念、起淫欲,酒喝多了胡说八道,嘴没有把好门,这就破坏了形象,影响了心理变化,影响了身心的健康。从历史到如今有多少人不喝酒误事,双保险没有做好,这个人就没有多大出息!
 
  “我们自然界的变化、饮食的改变、运动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心里的烦乱,对健康是极其不利的。佛学的思想对于中医保健和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启迪,希望大家把它琢磨琢磨,多实践一点,必然会把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会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都会走向光明、走向健康、走向辉煌!
 
  现代社会,古老的佛教素食主张,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和生态道德。佛教认为,素食出健康。饮食的荤素与多少,都与人的健康有直接联系;有些疾病,是由荤食引起的,可以通过素食,得到预防和医治。这一饮食观念,符合现代营养学理论。据世界健康组织研究结果证明,人们每天所必需的四种物质:奶类、蛋白质、谷类及蔬果类,都可以从素食中获得。同时,素食会增强人的脑力。大脑细胞的养分主要是麸酸、维生素B及氧气等,食物中以谷类及豆类等含麸酸、维生素B最多。所以,许多高僧因为素食,不仅思维敏捷,而且与常人相比,智慧与判断力都更有优势。
 
  佛教素食追求营养平衡。人们从素食中,可以获得平衡的营养成份,这可从长寿高僧每日食谱与现代健康素食食谱的对比中得到印证。日本北法相宗管长清水寺总住持大西良庆一日三餐:早餐为梅干、腌大头菜、豆腐味噌汤、白粥两碗;午餐吃早餐剩下的,或是面条,晚餐则是豆腐汤,菠菜或其它青菜混合的白饭一碗。大西良庆总住持修行以来,没有吃过肉类食品, 1983年逝世,享年107岁。美国加州大学药学博土郑慧文研究的素食食谱 “221素食法”一一二份五谷杂粮、二份蔬菜水果及一份豆类一一的比例搭配进餐,经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卫生部、英国卫生部认可推广。这一素食法可以确保素食者摄取充足的养分,尤其是素食者容易忽略的蛋白质,都可以借此而调整。
 
  对于五味,佛教也从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的角度,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有一部名叫《摩诃止观辅行》的佛经告诉人们:适度的酸味,对肝脏有益,却会损脾脏,所以脾病不可吃酸;适度的辛味,对肺脏有益,却会损肝脏,所以肝病不可吃辛;适度的苦味,对心脏有益,却会损肺脏,所以肺病不可吃苦;适度的成味,对肾脏有益,却会损心脏,所以心病不可吃咸;适度的甘味,对脾脏有益,却会损肾脏,所以肾病不可吃甘。这样说来,佛教的素食并不是不讲吃得有滋有味的。
 
  佛教素食是增进健康的减食法。佛教认为,减食也是增进健康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上面提到的《摩诃止观辅行》还告诉人们说:吃得少,心智才能清明。唐朝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曾列出寺院生活的二十条要则,其中的第四条说:“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说,适当地少吃东西,才能让胃得到休息,减轻身体机能的过度负荷,使生理组织的活力得到恢复。有很多疾病,就是由于饮食太多引起的。饮食过量,会伤及胃肠,还会使过多的养分留存在体内。脂肪或维生素A、D、E、K四种油性的维生素过多,不能排出体外,会造成血管硬化等疾病。减少或适量饮食,还可以减少毒素的积累,这些对于强身健体无疑是有益的。
 
  佛教素食可以使女人变美。对于那些爱美的女人来说,素食的好处有很多。人类体质偏碱性,肉吃得太多,易使体质变酸性,而吃素则有助于体内的酸碱中和。研究表明,过量的肉食使血液里的乳酸、尿酸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随汗液来到皮肤表面,就会使皮肤变得没有活力和弹性,尤其会使面部的皮肤松弛无力,遇到冷风或日光曝晒,容易裂开,而吃谷物和豆制品、蔬菜较多的女性,皮肤自然白皙光滑,很少受到斑点和皱纹的侵扰。
 
  最后,佛教素食还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操。佛教认为,修行者食肉会产生十八种过失。其中,有的过失就直接与人的道德情操有关。据《佛说勿食众生肉》说,吃肉会使修行者的慈心不生,所以不应该食肉。素食论者在谈到其素食主张时,通常都说到它与道德的联系。印度圣雄甘地曾经说过: “素食主义须要以道德为基础。”托尔斯泰也说:“只要有屠宰场,就会有战场。素食是对人道主义者的严峻考验。”一名素食者可以在强调素食对健康有好处的同时,更重视素食主张作为一种道德情操给人带来的积极影响。
 
  佛教关于素食有益健康的种种观念,不断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英国一家医药协会曾发表过一份声明:“素食者罹患肥胖症、冠状动脉和心脏疾病、高血压、大肠功能紊乱和胆结石的发病率,要比非素食者低。”1997年,在COMA委员会提交给英国政府的医药建议报告中,劝告人民每日不应摄取超过140克的肉类。JohnCummings与舍拉?本汉姆在英国《医药学刊》发表的《饮食与癌症的预防》报告中说:“吃大量的生果、蔬菜、谷类和尽量少吃肉、脂肪与盐,是预防慢性疾病的最佳方法。以植物为基础的经济,比牲口养殖的经济更符合持续性发展。”两位营养学者花了11年的时间,专门研究德国1900名素食者。研究结果显示,各种疾病因素在这些素食者身上造成
的死亡率,比一般大众低了两倍半。医学界的权威机构之一牛津大学医学院,对6000名素食者和5000名荤食者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素食者患心脏病的机率低了24%,而纯素者即连蛋类和乳制品也不沾的人,患心脏病的机会比荤食者低57%。
 
  有人误以为肉食者会比素食者更强壮。耶鲁大学费希尔教授在一项实验中向人们显示:32名素食者及15名肉食者中,吃素的人比吃肉的人更有耐力。他要参加试验的人尽可能将手臂平举,实验结果十分明显:15位肉食者中,只有2位可以举臂15至30分钟,而在32位素食者中,却有22位可举臂15至30分钟,15位超过了半小时,9位超过一小时,4位超过两小时,有一位还超过了3小时。很多长跑选手在比赛前,都要素食一段时间。素食疗法专家巴巴拉?摩尔医生,以27小时30分钟走完了110英哩,她是一个56岁的妇人,打破了所有年轻人的纪录。她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每餐素食的人,会有强健、清醒和洁净的生活。
 
  当人们进入21世纪之后,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这就使得人们的饮食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佛教素食主张作为古老的人类智慧,有利于现代人在新的生活立场上加以吸取,以建立科学、文明、合理的饮食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建立完全新型的人写自然的关系: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又能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构建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科学,更健康,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