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爱物戒杀 >  正文
延续或消亡:放生行为的简单展望
上传时间:2015-01-04 10:38:58   点击次数:
延续或消亡:放生行为的简单展望   放生行为不但是对佛教教义的遵从更加是人类对生命尊崇的一种本能性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放生行为必将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始终,但是作为一种宗教活动的放生行为或者说是当下日趋商业化的放生行为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宗教经济范式认为宗教的需求面长期而言是相当稳定的,每一个共享特定宗教喜好、需要、趣味和期待的潜信徒市场区位都维持一些专门化的宗教团体来供给需求。在这一区位内如果宗教经济是无管制的自由竞争,那么会有更多的宗教团体进入自由市场,宗教团体会尽全力发掘信徒以巩固自身的竞争力,导致社会上整体的宗教参与程度会提高,相反的,若缺乏竞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团体会没有效率来维持信徒的委身,结果是总体的参与程度降低。自改革以来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倡导的是一种宗教市场自由化的环境,所以不但传统的儒释道信仰得以恢复,而且各种外来宗教和本土民间信仰也不断兴起和壮大。在这种宗教市场自由化的大背景之下,放生行为以及其背后的佛教或者民间信仰团体必然会通过各类途径专业、高效率的传播放生行为,发展自己的信徒,以期在宗教市场区位竞争中获得优势位置;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种宗教活动的放生行为不会消亡,而且会伴随着宗教市场的竞争一直延续下去。   如果说放生行为会伴随宗教市场的竞争而延续的话,那么时下日益发展的商业性放生行为是否会因环保观念的批判而减少或消亡呢?斯达克认为宗教组织的张力与排他性越大,其宗教组织的发展就会越迅速。这里的张力是指一个宗教群体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区别、分离和对抗的程度,在张力曲线的最高端,存在着严重对抗,有时会爆发严重冲突;在最低端,宗教组织跟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和谐,以至于很难区分这两者。而一个宗教组织的排他性越高,或是与社会的张力越大时,信徒委身的程度、付出的代价以及回报也都越高,反之,一个低张力的宗教组织排他性低,信徒的委身程度与回报都很相当小。应该来说面对日益高涨的环保主义浪潮,放生行为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张力会越来越大,高度的张力可能反而会提高信徒从事放生行为的回报感,促使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商业性放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