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龙王寺四川讯 今年是乐山大佛开凿130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乐山大佛景区组织考古、古建、石窟寺、数字化等方面专业人员,联合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古调查。这是乐山大佛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投入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考古调查活动,在东汉至蜀汉时期的崖墓、乐山大佛及其周边区域龛窟、乐山大佛佛前建筑等方面都取得考古新突破。
1300年前由唐代海通法师发起建造的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石刻弥勒造像,被确定为中国“五方五佛”中的西方大佛。乐山大佛造像艺术精湛,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共称为“五大石窟”。
首次对乐山大佛及周边区域全面调查
据了解,本次考古调查活动采取传统考古调查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如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文物医院车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对乐山大佛及周边约4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地考古调查、勘查和测绘,进一步摸清了乐山大佛遗产地文物分布、数量、类别、特征和文化性质等。
初步研究成果表明,乐山大佛核心景区文物分布点多达67处之多,融合了先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宋文化、明清文化和儒释道文化,其中以崖墓为代表的汉文化和乐山大佛为代表的唐代佛文化最具特色。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科华表示,崖墓是四川东汉至蜀汉时期物质文化的反映,其中又以乐山地区最有代表性。此前乐山大佛遗产范围内的崖墓仅发表了2座崖墓的资料和部分崖墓的画像资料。
此次调查在乐山大佛遗产范围内发现5处崖墓群,崖墓数量多达1068座,有浮雕石刻画像和题记的崖墓有126座。崖墓画像一般采用浅浮雕或高浮雕手法刻在墓门门楣和前堂内,画像内容涵盖建筑类、生产生活类、历史故事类、祥瑞神仙等,较完整地反映了汉代“天地人鬼”的思想观念。
除画像外,这些崖墓中还有不少年代题记和墓主身份题记。从墓内画像和题记的丰富程度而言,这些崖墓在乐山乃至四川地区是很有代表性,不仅完善了乐山地区崖墓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入的剖析东汉至蜀汉时期“儒、道、佛”思想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据悉,本次考古调查有不少成果为首次发现,如麻浩区域发现的大型高浮雕墓阙、规格较高的二层门楣、回廊形后室、兽形柱础等;柿子湾地区发现的组合丰富的画像内容、结合有铺面特征的斗拱,以及鲜有提及的柿子湾一号墓门楣上方图案等。
亟待建设三维数据库
除大佛本身外,其周边地区还分布着众多的龛窟,本次考古调查首次对乐山大佛两侧及其北门的龛窟进行全面的三维扫描和详细的调查。调查表明,乐山大佛窟及造像群达182龛之多,内涵丰富、造像精美,与乐山大佛共同构成了规模庞大的石刻造像群。
同时,乐山大佛佛前建筑,特别是大像阁的存在与否及其年代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一大难题。大像阁的建造为大佛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大佛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和雨水冲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防风化作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唐飞表示,此次在乐山大佛脚下的礼佛台遗存发现了唐代的柱洞遗迹,共清理柱洞49个。柱洞主要分布在大佛两脚之间和两脚的外侧,柱洞内包含有大量最晚到明代的瓦片、瓦当、琉璃瓦等物,说明在明代时此处还有大像阁建筑存在,这为乐山大佛佛前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对于研究和复原唐代大像阁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认为,目前乐山大佛核心区域和周边遗迹,从艺术考古的角度讲,缺少更为精准、详细、直观的三维数据和数字考古图像数据;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讲,该区域的题记、佛龛、造像等遗迹风化程度严重。利用三维技术对现有遗存进行高精度的数字记录,建立乐山大佛和重要崖墓三维数据库,已是刻不容缓。
本次考古调查活动,利用最新三维扫描科技考古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乐山大佛核心区域和周边遗迹,从整体到局部、从空中到地面、从二维到三维,进行了一次全面采集,形成了数字化的考古成果资料库和图集,并对乐山大佛和汉代崖墓中的重点雕刻进行了高精度全真数字三维模型制作,为乐山大佛的文物保护维修、考古勘探、数字旅游等提供了第一手最真实的三维数据库支持。
- 【上一篇】:福建佛学院成立30周年庆典暨"南山夜话"传灯祈福法会举行
- 【下一篇】:浙江普陀山千手公益以佛之名传递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