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神秀大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身好像菩提树一样,心宛如一面镜子。菩提树要浇水、拔草,枝叶才会长得茂盛,将来才会结菩提果。持戒清净,以戒法、善法来长养菩提,清净三业,将来就会开菩提花、结菩提果。这念心好像镜子一样,镜子有了灰尘,一方面要将它擦掉,二方面保持镜子不沾灰尘。「勿使惹尘埃」,擦了以后,始终保持光明,绝对不再沾上一点灰尘;有了灰尘,立刻忏悔、检讨、反省,这念心不打妄想,不起贪、瞋、痴,不患得患失、不贪名贪利、不说他人是非;否则,镜子就会沾满灰尘。如四正勤所说:「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属于渐次修证的法门,依据这个道理修行用功,也能契悟菩提。
诚意正心 内圣外王
《大学》云:「意诚而后心正。」心要正,先要诚意,意诚就能正心。如何才能达到意诚?要「致知」,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佛法来讲,就是要有正确的知见。如何才能达到致知?「致知在格物」,格,就是改革、袪除。物,指心中的垃圾,又好比贼人。王阳明先生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要格物,先要改革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心当中的烦恼是由自己造作,妄想也是自己起心动念所生,欲脱离烦恼、妄想,只有返照自心,安住善念、安住无为。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佛法也讲「超凡入圣」。「内圣」,即是检讨反省,心中不能存留一点点垃圾。垃圾就是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杀、盗、淫,懈怠、堕落。佛经里也说,菩萨要向五明处学习,第一是内明,要检讨反省,使心如一面明镜,不落一丝尘垢;像一潭止水,不起一点波浪。众生心当中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用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把心当中的烦恼通通化除,使心念沉淀下来,才能超凡入圣。圣,就是清净心。心无所住是圣,心量广大是圣,慈悲喜舍是圣,修一切善而不执着,无人、无我、无众生之相是圣。
「外王」,就是修一切善法,普度众生,安定社会,建立富强康乐的国家。在儒家来讲是世界大同,在佛法来讲就是建立人间净土,就现代来讲要达到世界和平,这就是菩萨行,就是「外王」。
清净善因 觉照真心
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就是本,是清净心、智慧心。如果贪着名利财色、吃喝玩乐,智慧心就没有了,因为心水有尘垢,浑浊了,智慧就无法显现。知道要沉淀心水,反省自己,持之以恒地努力,经过一段时日,确立了正知见,这就是找到活水了。
一般人认为火灾、水灾、风灾是一种天灾地变,却不知道天灾地变是由自己内在的贪心、瞋心、痴心所招感来的。觉悟了这个道理,每个人将自己内在的贪瞋痴熄灭,世界就会风调雨顺,就能成就人间的净土。因此,避免灾难的方法,要从这念心去努力,检讨反省,止恶行善,才能消业转业,遇难呈祥。
了解佛法所说的因缘果报之理,则能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处世。凡事有因才有果,无因则不能感果。因,必须由自己去努力、去开创,有良善的因,将来一定能成就善的果报。有些人过去没有修善法,所以这一生没有福报,生活穷困潦倒,事事不顺。既知福报不足,现在就得努力,第一要修善法,第二是从事正业与净业,积极地努力、奋斗,第三是要惭愧、检讨、反省。虽然过去没有种善因,但由于现在的努力,将来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人生找到这么一个方向就很有意义,光明是无穷尽的。
- 【上一篇】:一日禅:不争 不辩 不闻
- 【下一篇】:一日禅:真的惭愧是一种智慧的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