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持戒忏悔 >  正文
“七佛通戒偈”是佛弟子持戒、修行的指南针
上传时间:2016-10-20 16:02:01   点击次数:

“七佛通戒偈”是佛弟子持戒、修行的指南针

七佛指的是庄严劫三佛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 以及贤劫四佛 [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佛]

 

“庄严劫”: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三大劫中,过去之大劫,称“庄严劫”,又称“过去庄严劫”。于其“住劫”中,以华光佛为首,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故称庄严劫。

 

“贤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又称“现在贤劫”,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悲华经》对贤劫之解释:“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多有贪欲、嗔恚、愚痴、憍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据贤劫经等载,“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以下等千佛,次第于贤劫中兴出。”弥勒菩萨将是第五佛。

 

“星宿劫”:未来劫中将有千佛出世,此一劫期,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其一一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七佛通戒偈的佛经来源

 

1、《法句经》(《大正藏》第4卷,567页中)

 

尊者法救撰 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述佛品法句经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佛为尊贵 断漏无淫 诸释中雄 一群从心 快哉福报 所愿皆成

 

2、《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551页上)

 

其中卷1《序品》解释了此偈颂的意义,说:“四阿涵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

 

3、《出曜经》卷第二十五 (出自大藏经本缘部)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恶行品第二十九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者。诸佛世尊教诫后人三乘道者。不以修恶而得至道。皆习于善自致道迹。是故说曰诸恶莫作也。

诸善奉行者。彼修行人普修众善。唯自璎珞具足众德。见恶则避恒修其善。所谓善者。止观妙药烧灭乱想。是故说曰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者。心为行本招致罪根。百八重根难解之结缠裹其心。欲怒痴盛憍慢悭嫉种诸尘垢。有此病者则心不净。行人执志自练心意使不乱想。如是不息便成道根。是故说曰自净其意也。

是诸佛教者。如来演教禁戒不同。戒以检形义以摄心。佛出世间甚不可遇。犹如优昙钵花亿千万劫时时乃有。是故如来遗诫教化。圣圣相承以至今日。禁诫不可不修。惠施不可不行。吾所成佛王三千者。皆由禁诫惠施所致也。是故说曰是诸佛教。

 

4、《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大正藏律部)

 

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此是释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