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持戒忏悔 >  正文
十种直心持戒
上传时间:2015-08-03 21:45:57   点击次数:
以十种直心为持戒度基础
 
《华严经.十地品》明示,当菩萨初地修满,欲入第二地,须具备十种直心,所以这十种直心是菩萨入离垢地的前方便。同时也是菩萨修持戒波罗蜜的基础。这十种直心各种译本名称虽有些差异,但内容含义大致相同,今依《八十华严.十地品》中的十心来说明,此经中十心称作十种深心,而《六十华严》及《十地经论》中的经文皆名为十种直心,不过《十住毘婆沙论》和罗什译的《十住经》皆名为十心,唐译《十地经》则称作十种意乐,唯有竺法护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差异较大,译作十事,这是将十种心的功用和含义,以义译的方式译出的,而各译本间的差异,也许是梵文版本不同所致。
 
而澄观的《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说:「深心者深契理事」,并指出此十心的首句正直心是总称,此刚好与《十地经论》所依的经文相同,故知深心、直心,名异义同。而其余九心则是别名。这种总别一对的解经方式,是华严宗受《十地经论》影响而独有的。今将各译本入二地的十心(事)列表于下:
 
八十华严 : 正直心 柔软心 堪能心 调伏心 寂静心 纯善心 不杂心 无顾念心 广心 大心。
 
六十华严 :柔软心 调和心 堪受心 不放逸心 寂灭心 真心 不杂心 无贪吝心 胜心 大心。
 
十地经: 正直意乐 柔软意乐 堪能意乐 调伏意乐 寂灭意乐 贤善意乐 不杂意乐 无顾恋意乐 胜妙意乐 广大意乐。
 
十住经: 柔软心 调和心 堪受心 善心 寂灭心 真心 不杂心 无贪吝心 快心 大心。
 
十住毘婆沙论: 直心 堪用心 柔软心 降伏心 寂灭心 真妙心 不杂心 不贪心 广快心 大心。
 
十地经论: 直心 柔软心 调柔心 善心 寂灭心 真心 不杂心 不悕望心 胜心 大心。
 
渐备一切智德经: 志性柔和,而无粗犷 修正真业,无有邪思 其行贤直,永无谀谄 心怀调仁,不为瞋恨 其行寂然,未曾愦乱 意抱至真,不为虚伪 其行方幅,无有杂碎 进止坦然,无所贪慕 行在微妙。
 
,不为下劣 其意宽弘
 
,未曾逼迮
 
趣入二地的这十种直心,乃是菩萨持清净戒的根本,依此十种直心,能令性戒成就,自然持戒清净而不犯,理持、事持皆具足,故《十地经论》又称其为清净戒直心。因这十种直心能发起令菩萨三聚净戒无误犯戒垢,同时它又是菩萨入二地的桥樑,更上一层楼的阶梯,能令菩萨离犯戒垢,离烦恼垢,性戒成就,永不犯戒,故名发起净。而此发起净乃菩萨入此离垢地的方便,也是菩萨圆满持清净戒的根本,其重要性可知。然若依《华严经疏》所示,性戒应有二义,一者久积成性,二者,真如性中本无破戒垢。今此离垢地菩萨已能任运称真如性而自然持戒不误犯,故名性戒成就。45
 
而此十种直心对持戒的各别效益如何?今当略作说明,特以《八十华严》的十种直心为代表:
 
第一、正直心-正直心是修行的必备条件,可对治谀诈谄曲等不直心,所以佛门常说正直心是修行的道场,因由它可生起许多眷属的随从直心,所以直心是总名,其余九种直心是别名,即以正直心为主所开展出来的随从直心。所以正直心是主,其余九心是伴,这种主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又能融摄无碍,也是华严思想的特色之一。
 
第二、柔软心-此柔软直心是待人处世,自行化他的必备条件,菩萨欲饶益有情,须着柔和忍辱衣,不恼他人,才能与同学、同行、同法菩萨和合安乐住,共喜持戒。此柔软直心,可对治刚愎粗暴,瞋恚、忿怒等烦恼垢,令瞋及其随烦恼所引生的身口恶行不生,令戒清净。
 
第三、堪忍心-具此堪忍心之菩萨行者,有大自在力,其性善能持戒,又能堪忍他恼,而不为烦恼魔事所动,难持能持,难忍能忍,宁捨身命,绝不生瞋犯戒。
 
第四、调伏心-菩萨具此调伏心,即能守护诸根,于一切微细惑令不误犯,何况故犯,不过此心尚属作意不误犯,待登入二地后,方能任运本性自然持戒而不误犯,因为至此时,于诸行能深见其过,如同良马性自调伏,无须再调御训练。
 
第五、寂静心-菩萨之心能调伏、柔软、堪忍,则不生高傲心,不轻慢他人、名事寂静,又能了知戒的实相乃缘起性空,故于能持所持之戒、心不执着,复能了悟涅槃具有无上寂静妙乐等胜益,名理寂静,菩萨须令此事寂静与理寂静悉皆成就,而且能相容相成,圆融无碍。此心其他译本大都皆名为寂灭心,言能灭贪等根本烦恼、得诸禅定,不着相持戒,不自高卑他名寂灭心。
 
第六、纯善心-谓菩萨以真纯心勤修妙善菩提分法,能忍诸烦恼逼迫之苦,及忍自行化他诸持戒修行之苦。如真金不畏火炼。故名纯善心。
 
第七、不杂心-不杂即专一,亦即专注、不庞杂之意,谓菩萨修行,不杂用其心,令身心寂静,不散乱、不懈怠、不厌足、不自满,依其清净戒更求胜戒。换言之,谓持律仪戒清净,依此离戒更进而求修摄善法、摄众生等胜戒,故名不杂心。
 
第八、无顾念心-无顾念即不贪着,不希求。菩萨行者于世间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视如梦幻泡影,无顾念贪着心,但为成就佛道而持清净戒,非为享人天福报而修行。
 
第九、广心-菩萨修行,大悲心具足,为成佛道,愿常住世间摄化众生,广结佛缘,庄严福慧,不入小乘之偏空涅槃,故名广心。
 
第十、大心-菩萨行者具大智慧,于世间修行,上求下化,自利利他,而心不染着有为诸法,但求究竟解脱之大利益,是名大心。
 
上述这十种直心,初地中也有,但未圆满具足,故未能常喜乐护持而达坚固不退,一直到此十心转深于上品极圆满时,方能坚固不退,而堪作入离垢地发起净戒的因心,菩萨因此十心而入住第二离垢地。故此十心又称入地心,但它不只是入二地的方便,并且也是修持戒度的基础。
 
此十种直心,法藏《探玄记》中,认为十心中的初六心为律仪戒,次二心为摄善戒,后二心为摄生戒,但他于释文中又依《瑜伽师地论》「住品」所说,认为第六的真心也可属摄善法戒,故依三聚净戒次第分为:初五,次三、后二,此说后来为澄观所採用,澄观的《华严经疏》卷三五中,除了总名的第一正直心未释外,其余别名的九心中,他认为初四为律仪戒,次三为摄善戒,后二即饶益有情戒。而隋朝净影慧远的《十地经论义记》卷六却主张别名的九心中,初七是律仪戒,次一为摄生戒,后一即摄善戒。可见各家说法颇不一致。
 
笔者认为此十心是圆持清净戒的因心,是成就戒波罗蜜必备的基础,根本无须再细分其属于三聚净戒的何戒,因无论持三聚净戒中的任何一种戒,皆须具备此十种心才行,更何况此三聚净戒若广义地说,也只是从止恶、行善、利生的不同角度去立名而已,所以此三聚净戒若广说,应能彼此互容互摄,任持一一戒,皆具有此止恶、行善、利生的功用。
 
例如戒杀即是止恶,属律仪戒;不杀生即是善法,属摄善法戒;不杀生可使众生的生命减少被杀的威胁,即饶益众生戒。不过其间的差别唯在正属或兼属之不同耳,余戒同理可知。所以此十心既是心法,即应通属菩萨三聚净戒,而为圆满戒波罗蜜之基础与前方便,所谓持戒不离直心、善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