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法语 | French
用影像力量促进野生动物保护
上传时间:2015-01-13 18:22:54 点击次数: 次
用影像力量促进野生动物保护
奚志农用摄像机拍下的动物
常年在野外工作,奚志农的皮肤黝黑,可说话的声音却完全没有野外的粗旷感,很温润。奚志农从小就很喜欢鸟儿。“小时候养过一只还没睁眼的麻雀,每天给它喂苍蝇,后来只要我一吹口哨,它就会停在我肩膀上。”奚志农说,他还用做教师的妈妈改作业的红墨水,把小麻雀的头染红一点,觉得真有趣。
1979年,15岁的他看到鸟类学家郑作新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致全国青年的一封信”,激发了他搞野生动物摄影的理想,“信中介绍了郑老师和他的学生所做的一些研究,以及鸟类亟待保护的现状。”至今,奚志农仍记得信中的大概。
1983年,19岁的奚志农参加了科教片《鸟儿的乐园》的拍摄,那是他第一次跟随摄制组在野外工作,对他触动很大。当时,摄制组从动物园请了位技师,让他先抓鸟,再理顺羽毛,然后拴在树上,让鸟暂时不动,再拍摄。“我当时就觉得,为什么要这样拍?”奚志农决定学会拍摄,而且一定要拍自由飞翔的鸟。
1989年,奚志农进入昆明教育电视台工作,策划、拍摄和制作了多部环保专题片,引起人们对盘龙江水恶化和鸟类保护的关注。1990年,他成为央视《动物世界》的摄影师。此后的几年,他几进几出央视,拍摄了大量珍贵影像。
这么多年来,奚志农穿梭于一个又一个自然保护区,每次翻越一座又一座山坡,体力几乎耗尽,却还没有拍到满意的图片时,也有过绝望,但一咬牙坚持过来,又似乎看到了希望,但他终归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而在中国又是那样难以拍到好的野生动物照片。2002年,奚志农和妻子从云南回到北京,创办“野性中国工作室”,提出的口号是“用影像保护自然”,以拍摄野生动物为主要工作。2004年,又创办“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希望更多人能加入拍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拍野生动物的国度。”奚志农说,一方面因为我们的野生动物不多,更因为千百年来,我们总是去驱赶动物,而不是善对动物,它们见到我们怎能不躲,怎么不怀着戒备之心?在加拿大的一次拍摄让他印象深刻,他人生第一次拍到3万只雪雁同时起飞的镜头,“任何人,只要按照摄影手册说明,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就能拍到那个画面。国外的自然保护区建立这么多年,人和动物真正和谐相处。”
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迄今培训了400多人,主要是来自各个自然保护区的基层巡护人员。资金问题不时困扰着训练营,在今年之前,训练营一直坚持对学员免费,奚志农拉来赞助,捐出自己代言摄影器材的代言费。
- 【上一篇】: 奚志农用摄像机拍下的动物
- 【下一篇】: 失踪五年的猫找回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