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持戒忏悔 >  正文
我们再来进一步的研究贪爱的根源。
上传时间:2014-11-04 13:17:19   点击次数:

我们再来进一步的研究贪爱的根源。

  贪爱由无明产生,什么是无明,就是我见深重,人们意识深处一直执着的这个“我见”,即是凡夫流转的生死根本。

  美色从根本上讲是人们被五蕴(眼耳鼻舌身)劫持产生的幻觉。在爱河内漂流的众生,没有时间仔细观察思惟,所以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世间一切法相都来源于我执,比方说我们用不同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又可以观察到原子。

  《楞伽经》谓“三缘和合,幻相方生”。我们看到美色,这个图象是由多种因缘聚合,首先由其物体本身,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件,如眼睛正好睁开,近视程度,往正确方向看,以及光线明暗等等。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美色这个果。美色其存在主要依赖于观察者感知器官的构造及其感知的方式,如我们换用显微镜来观察美女,那么将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美色的产生具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

  同一感知对象,因感知器官的不同,所得相便有异。如天空云块间阴阳电的击荡,由眼观之则为闪电,由耳闻之则为雷声,且雷声还在闪电之后。同一种红色,常人见为红色,色盲人则见为黑紫等色。同一种阳光,在人眼中和猫头鹰眼中的相状肯定会大有不同。同一对象既然在不同的认识形式中现为不同的相,当知其相皆非本然真相。佛法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感知器官感知不到者,非必为无,如人眼视觉阀阈之外的紫外线、x光等,虽不可见,却非无实体,见有为无,亦属虚妄。关于感知经验的主观性、相对性、局限性,近现代各家哲学、心理学,几乎无不承认。

  宣化上人说过,人生之所以有苦,是因真假颠倒。把假的看成真的,去争执、去计较。

  现在我们清楚了,世间美色不过是虚妄幻觉,欲望由虚妄产生,虚妄的东西必定是无常的,痛苦的,现代社会恶风淫行炽盛,人们的内心成了外在躯壳的奴隶,理智被情欲所控制。殊不知,一切不明智的行为,都是违背天道,将受到惩罚的。凡是毁坏他人的节操,玷污了别人声名的,有的是自己的妻女受同样的报应偿债,有的子孙受报应,因而断子绝嗣。幷且本身原有富裕命的,将成了穷苦贫困命;原有贵命当官的,也将变成潦倒一生。更有因为邪淫贪色,而导致生受囚狱罪刑之苦、流离失所之难,死堕地狱、饿鬼、畜生中受罪报的苦难。道心亦即是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而理性如果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因此,普劝一切青年男女,要发心觉悟,破除色魔的业障。要知道芙蓉白面,只不过是带肉的骷髅;美貌红妆,也只不过是装满粪尿的外衣。纵使面对如花似玉的美貌之人,也要存着像对待自己亲生的母亲、姐妹的心一般,来敬重对方。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生天),纯情即堕,情多想少也要堕入三恶道,而人是处在情想均等的状态。因此,若人迷情纵欲、追求感官欲望的享受,不知不觉就已造下恶道之因,将来不堕落也不行了。凡是还不曾犯了邪淫过失的人,一定要时时警惕自己,避免失足。凡是曾经犯了邪淫罪恶的人,一定要痛下决心,早日回头。更祈盼每一个人都能彼此劝化开导,让迷失的人重新找回自己。让每一个人都能长保清德节操。

  对宗教徒而言,能够为信仰而超越情欲,无疑是高尚而圣洁的。但终身不婚嫁的,仅限于出家僧尼,一般教徒不必如此,佛法中有许多对人间男女、夫妻间的爱情、婚姻,有很多开示。《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妻一妇,慈心不怒”,主张一夫一妻制。佛教戒律以“不邪淫”为在家佛徒必守的五戒之三,不邪淫,用现代汉语来讲即不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惟日杂难经》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印光法师文钞·复高邵麟书》,爱情心理学家斯腾柏格以互敬,无私,承诺三因齐备合一者为完美的爱情,互相温存、信任,平淡而深厚的“伴侣式爱情”或“友谊式爱情”,是最为合理、牢靠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