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是道则进,非道则退_太上感应篇 - 护生园感应 - 放生_护生_护生园_放生仪轨_放生功德_放生护生问答_关爱生命-护国龙王寺
英文版·English Version
当前位置: > 调用不更新 > 护生园感应 >
明如居士:是道则进,非道则退_太上感应篇
出处: 录入:常赞 上传时间:2015-06-06 09:13:40 点击次数:

 

 明如居士:是道则进,非道则退_太上感应篇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中的“道”是指离苦得乐的方法,“是道”是指正确的离苦得乐之法,而“非道”是指错误的离苦得乐之法,“进”是“进趣”之意,“退”是“远离”之意。连贯起来理解,“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意思是:对正确的离苦得乐之法——也即前面总纲章中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因果之道,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与恭敬,要去认真地听闻、思维、学习,使之在内心生起确信与皈依,进而在语言和行为上依教奉行;而对错误的离苦得乐之法——例如宣说通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语、离间语、绮语”等十恶业的手段来获得安乐的方法,要去观察其荒谬性,并发誓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生生世世彻底远离这些错误的离苦得乐之法。

正确的离苦得乐之法,也即“是道”,其基本特征就是宣说:“苦乐不从外来,而是由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招感而来,善的身口意招感快乐,恶的身口意招感痛苦,因此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惟其如此,才能离苦得乐。”凡是这样宣说的道,就是“是道”,我们应该满心欢喜地去听闻、思惟,并在心里生起确信与皈依,继而依教奉行。此外,在佛法中,般若空性是更加了义的“是道”,通过学习般若空性,不仅可以对因果之道生起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修持般若空性,获得究竟的解脱与大安乐,从而心想事成,随心自在,普利众生。所以,对这样的了义“是道”,更加应该以欢喜皈依之心去闻思修。

错误的离苦得乐之道,也即“非道”,其基本特征就是宣说:“苦乐祸福是外来的——或者是外在的金钱、权利、地位、物质给予的,或者是外在的神灵给予的,或者是偶然的;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并不会招感未来的祸福苦乐——或者,作恶未必受恶报,行善未必受善报,或者,作恶可以获得快乐,行善反而会招来痛苦,因此人不能善良,应该凶狠邪恶,为了一己私利,害尽天下之人也不要紧。”凡是这样宣说的道,就是“非道”,应该去观察与思惟其荒谬性,对持有这种与事实不符的颠倒见解的人生起悲悯心,发愿生生世世远离这样的歪理邪说。

需要注意的是,对“是道”的“进”程有这样六个次第:一、欢喜与希求之心;二、恭敬听闻与阅读;三、认真观察与思惟;四、生起确信;五、生起皈依;六、依教奉行。

第一、欢喜与希求之心。对“是道”的第一个“进”程就是,首先内心要对正确的离苦得乐之道有欢喜与希求之心。有了这个欢喜与希求之心,就会渐渐遇到宣说正确因果之道的善知识给自己宣说正确的离苦得乐之道,或者能够阅读到这方面的善说。古语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佛经中也说,诸佛遍知的智慧恒时觉照着三界的所有众生,任何一个众生心里一旦发起追求真理的心愿,必然与诸佛菩萨的大悲心相衔接,诸佛菩萨一定会加持各种因缘迅速成熟,使得这位根基成熟者能够听闻到善法。

第二、恭敬听闻与阅读。当遇到善知识宣说正确的离苦得乐之道时,就要认真恭敬地去听闻,得到这方面的书籍时,也要认真恭敬地去阅读,不可马马虎虎,不以为然。佛经开经偈中所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我们要持有的态度。

第三、认真观察与思惟。仅仅听闻与阅读还是不够的,要在听闻与阅读的基础上去观察与思惟,在道理上彻底搞明白,为什么“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为什么“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只有在道理上彻底明白了,才能得到坚不可破的定解。

第四、生起确信。听闻与思惟是否合格与到量,要从自己内心对“是道”是否生起确信作为判断的标准,如果内心对因果还有怀疑,还似信非信,这都是听闻与思惟的量还不够造成的,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听闻思惟而观察因果律,直到生起确信与定解为止。

第五、生起皈依。仅有确信与定解还是不够的,还要生起皈依。所谓皈依,就是一种决心、一种誓言,也即下决心,或者说发誓,以后生生世世依靠因果正道承办自己和他人的离苦得乐。有了皈依的誓愿,身口意自然就会依教奉行。

第六、依教奉行。也即在生起皈依的基础上,取舍善恶,断恶行善。

同样道理,对于“非道”的远离,也有类似的次第:首先,对非道应该有远离心;其次,要去观察与思惟其荒谬性,并对其荒谬性获得定解;第三,要发誓生生世世远离这样的邪说,并对持这种见解的众生生起悲悯心,发誓将来有机会让他们也远离这样的非道;第四、彻底远离一切恶行。

以上是“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句话的完整含义,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并对照自己的心相续,看自己是行在了是道之上,还是行在了非道之上。如果是行在是道之上,要看看自己到了哪个次第,下面还需要怎样努力;如果是行在了非道之上,就要按照这里所说的对非道的“退”步方法,一步一步地退出,并趋入是道的“进”步中。

如今虽然很多人皈依了佛法僧三宝,在某个法师处领了皈依证,但这种皈依只是入门性的外相皈依,不是真实的内相皈依。此时的外相皈依只是相当于这里所说的“是道”六个进程中的第一个进程——对“是道”有欢喜与希求心,还没有趋入后面的认真听闻、思惟,所以内心对因果正理就还没有生起确信,因为没有生起确信的缘故,所以不具真实内相皈依,不具真实内相皈依的缘故,在身口意的善恶取舍上就犹豫不决、飘飘忽忽、若有若无。

因此,得到外相皈依之后唯一要精勤而作的事情就是,以此外相皈依为起点,从此追随有道德的善知识听闻、思惟以因果为主的佛法正见,使得内心对因果正理生起确信和真实皈依,而后毫无怀疑地依教奉行。

如《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中说,外相皈依之后的学处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级阶段,需要做的事情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里,“亲近善士”就是追随有道德的善知识,“听闻正法”就是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以因果和空性为主的正理,“如理作意”就是对所听闻的因果和空性正理认真如理地思惟与观察,以在内心生起定解,“法随法行”就是依教奉行的意思。第二阶段是高级阶段,需要做的事情是“诸根不掉、受学学处、悲愍有情、勤修供养”。这里,“诸根不掉”就是意根等不散乱,内心专注于所学的因果与空性正理之上,这需要我们断除很多世间杂事而认真修学;“受学学处”是指受持戒律,通过戒律来控制与调整自己的身口意;“悲悯有情”就是专门修习慈心三昧,让慈悲心在内心成为习惯;“勤修供养”是指不间断地供养佛法僧三宝,以积累福慧资粮,并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与帮助。

为什么“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句话,连同“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这两句话并称“善本”呢?因为一个人只有通过落实“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从断恶的角度来说达到“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的境界,从行善的角度来说达到“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程度,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善人,此时的善才算是真正生了根,未来的安乐也才可以得到保证;此外,一个人的断恶行善即便暂时还没有达到“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的境界,但只要是行走在了善道之上,对因果生起了诚信与皈依,也是很有希望的。相反,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落实“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没有对因果生起确信与皈依,即便暂时看上去是善良的,但这种善良并不可靠,很有可能夹杂虚伪与造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周围的邪知邪见与恶友的恶言恶行所影响,渐渐沾染他们的恶习,而走在非道之上。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句话的道理极为深奥,应当再再认真观察与思考。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关爱生命,关注护生园(护国龙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