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悯人之凶,乐人之善_太上感应篇浅释 - 护生园感应 - 放生_护生_护生园_放生仪轨_放生功德_放生护生问答_关爱生命-护国龙王寺
英文版·English Version
当前位置: > 调用不更新 > 护生园感应 >
明如居士:悯人之凶,乐人之善_太上感应篇浅释
出处: 录入:常赞 上传时间:2015-06-06 08:53:46 点击次数:

 

 明如居士:悯人之凶,乐人之善_太上感应篇浅释


 

 

     
 

 

接下来我们学习《感应篇》的如下文字:“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事情,如他人的凶善、急危、得失,人短己长,善恶,多少,宠辱,施恩与人等等,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呢?这段话给出了详细的答案。其中,“宜”就是“应该”的意思,此处“宜”字一直管到此段最后一句“与人不追悔”。下面我们一一观察这些话。

什么是悯人之凶呢?“凶”,与“恶”同义,包括“凶因”和“凶果”两个方面。例如,某人正在行凶作恶,这是凶因;某人正在遭遇痛苦、令人恐怖的凶事,这是凶果。一般来说,凶因可以概括为十恶业,也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婪、嗔恚、邪见;而凶果则包括一切痛苦。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凶就是指痛苦以及痛苦之因十恶业。

面对他人的凶恶,人们常常会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而面对他人的凶报,也即痛苦,人们有时会无动于衷,有时会幸灾乐祸。这些,都是对待“凶”的不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的凶因与凶果,正确的态度就是怜悯,也即应该“悯人之凶”。

怜悯分为心念上的怜悯与言行上的怜悯两种。什么是心念上的怜悯呢?就是看到他人作恶时,心里怜悯他,祈祷他停止作恶,因为一切恶业到头来一定会感受痛苦,而对方因为愚痴,不知道这个道理才作恶。什么是言行上的怜悯呢?言语上的怜悯,就是口里出善巧方便的语言,用因果报应的道理劝说对方停止作恶;行为上的怜悯,就是用一些善巧方便的行为,使得对方的恶行不能得以承办。以上是对凶因的怜悯。

如果看到他人受苦时,也不要幸灾乐祸地在心里说“活该!恶有恶报!”,也不应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知道这是他往昔作恶的果报,要心生怜悯,祈祷他恶业尽快消尽;此外,在言语上应该安慰对方,劝说对方安心忍受目前的痛苦,努力断恶行善;行为上,帮助对方尽快远离痛苦。

为什么对人的恶行最好不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而应该以悲悯心劝说其弃恶从善呢?因为不管对方是一贯恶还是偶然恶,如果用凶狠来应对凶狠,就只会加剧对方的凶狠。即便对方因为势力弱小而暂时让步,但内心的仇恨却在增加,也即在心中埋下未来更深的仇恨,这个仇恨的种子将来一旦发芽,就又会让双方陷入仇恨之中。所以,以凶狠只能吸引更多的凶狠。相反,如果以悲悯心劝说,却有可能使对方悬崖勒马。

《感应篇图说》中有这样一则“悯人之凶”的公案。山右人伍仟筋有一身力气,而且十分凶悍,以舞拳弄棒称霸一乡。一句话不合心意,就出重拳打人,把人打个半死。或争夺别人的财物不偿还,或借人钱财不立借据,什么暴行他都敢犯,人们都害怕他。一天,天很热,他上城楼乘凉,有几人先在楼上乘凉,看见伍仟筋来了,都吓得到别处去了,只有一位老人仍坐在那里不理会伍仟筋。伍仟筋盛气凌人地说:“众人都跑了,你老汉不动,是不是认为为我的拳脚不够厉害?”老人悲悯地对他说:“太过分了!你执迷不悟。你父母十月怀胎,三年怀抱,为的是望你长大成人,为朝廷建功立业,向上则光宗耀祖,向下则封妻荫子。你有这么大的才能,不思报效国家,却甘心作一个无赖下流,不但国家少了一个可用之才,你父母也会在九泉之下抱恨。可惜!”伍仟筋听了老人一番教诲,万分忏愧,汗流如雨,说:“世上人都说我是可恶的坏人,我就也当自己是凶人,今日听您一席好话,如同听到晨钟暮鼓,令我猛然清醒过来。只是我作坏人时间长了,就像月亮残缺难圆一样,纵然痛改前非,不知能不能成为正人君子?”老人说:“屠夫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你果真回心转意,努力向上,定能成圣成贤,封侯拜将,青史留名,何止是一个正人君子呢?”伍仟筋跪在地上拜谢老人的教诲。从此改恶从善,从军报国,后来一直升到副帅的宝座。

这个公案中,老人首先对伍仟筋的凶恶在心里悲悯,然后在语言上慈悲地加以劝说,这就是悯人之凶。通过老人的悲悯劝说,伍仟筋终于改过迁善。所以,悯人之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可以使得浪子回头。

什么是乐人之善呢?“善”,包括善因和善果。例如,某人正在行持十善业,这就是善因;某人正在享受安乐,这就是善果。也就是说,这里的“善”,实际上就是指安乐以及安乐之因十善业。十善业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

面对他人的善因,我们不应该无动于衷,也不应该阻扰、制造障碍,而是应该心生随喜;面对他人的善果,我们也不应该心生嫉妒,而是应该心生随喜。总之,随喜他人的善因与善果,就是所谓的“乐人之善”。

随喜分为心念上的随喜与言行上的随喜两种。什么是心念上的随喜呢?就是看到他人行善时,心生随喜,祈祷他的善法能够没有障碍地成就。什么是言行上的随喜呢?言语上的随喜,就是口里出种种鼓励赞叹之言,使得对方行善的决心更加坚固;行为上的随喜,就是用一些善巧方便的行为,使得对方的善法能够尽快地没有困难地得以承办。以上是对善因的随喜。什么是对善果的随喜呢?就是见到他人获得财富、地位、眷属、长寿、无病等善报时,内心没有丝毫嫉妒,而是为对方高兴,希望对方获得更大的善报,直至成佛。

随喜他人的善因与善果,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他人行善的功德,增上与稳固自己内心善法的习气,还可以使得对方能够更快地成就善法,去除成就善法的障碍。

《感应篇图说》中有这样一则“乐人之善”的公案。章景纶生性好善,看见前人贤德的语言和高尚的行为,一定要表示恭敬并且照着去说去做。当时,元朝大兵侵犯南方,掳掠了妇女上千名,关闭在菩提寺中,让社长李德扬看守她们。李公是个善人,告诉章景纶说:“在这里关闭的妇女,都是官宦人家的美妇人,名门闺秀。要是被元兵带到遥远的北方,必然会因守护贞洁而死在那里,埋香沉玉在荒沙野草之中,实在令人不忍。我想把她们都放走,因为家中还有老母在堂,恐怕连累老母遭殃,因此犹豫不决。”章景纶听了之后,慷慨激昂地说:“我是个单身汉,你把看守的差事交给我,由我把她们放走,元兵追查此事,由我承当。就是他们杀了我,我也不后悔。”李德扬知道章景纶说的是真话,便上报元人,将看守妇女的差事交给了章景纶。章公上任后告诉这些妇女,让她们做好逃跑的准备,到了晚上就把千名妇女放走了。他又放火烧了菩提寺,到官府投案自首。官府报告了元兵主帅,主帅感动于章景纶的义举,下令元兵不许再去追赶逃走的妇女,也不准也去掳掠其它妇女,章公也被无罪释放。

后来章公娶妻,连生五个儿子。因常常想到放走妇女几乎招来杀身之祸这件事,而看破人情世故,削发为僧,四处募化钱财重新修建菩提寺。临死时,他把大众叫到一起说:“积善行德,何必让别人知道。各种劝善之理都一样圆满,没有一点残缺亏欠。我在世时没有别的,只是喜欢他人的仁善。”于是合掌坐化。五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李德扬因最初的善念,后来也因此得到了大福大寿。

像章景纶这样,对李德扬自身能力所不及的善法,随喜帮助,最终成全了李德扬的善愿,自己也因此获得了善报,了悟了人生的真谛。这就是乐人之善的好例子。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关爱生命,关注护生园(护国龙王寺)